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凸显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作为中俄4300 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黑河学院立足边疆地缘优势,创新开展“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将祖国北疆的边境空间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场域,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黑河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构建了“空间—内容—方法”三维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学校打破传统课堂的物理局限,将教学场所延伸至边境线上的标志性场景,形成场景化教育设计。在大黑河岛国旗广场,教师讲述26 天建成广场的事迹,让学生直观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优势可视化呈现;在瑷珲历史陈列馆,通过珍贵文物与历史资料还原边疆屈辱历史,强化国家安全重要性;在黑龙江畔,结合“两山”理论讲解生态保护实践,使生态文明思想具象化表达。这种“空间叙事”的教育转化,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正如学生所言:“站在界碑前听到的故事,比课本上的文字更震撼人心。”
内容设计上,黑河学院围绕“红色边境、开放边境、文化边境、生态边境”四大主题,形成系统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红色边境主题中,师生走进王肃烈士墓、黑河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通过烈士事迹传承革命精神;在开放边境主题下,组织学生考察中俄边境自由贸易片区,直观理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文化边境主题则依托中俄文化交流传统,开展中俄大学生“携手青春 共享阳光”“中国黑龙江——俄罗斯远东高校田径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生态边境教学中,结合黑河冰雪经济发展案例阐释绿色发展理念。这种内容设计既紧扣思政课教学大纲,又深度融合边境地域特色,实现了国家叙事与地方叙事的有机统一。
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创新采用“线下行走讲授 + 线上资源共享”的混合模式。线下组织师生与边检民警同走边境线、在国门哨所体验执勤,编排“青春献给党 奋进新时代——纪念一二九运动89周年”“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民族精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艺术思政课,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情感认同;线上在“学银在线”平台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在黑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官微“北疆理论广角”连载“东北抗联故事汇”“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累计点击量达数三百余万次,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辐射。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本校思政课的吸引力,还通过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设计,形成了思政教育的规模效应。《行走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大思政课——在黑龙江边讲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故事》荣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印证了其教学创新价值。
从理论机理看,黑河学院的实践深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思政教育中的鲜活价值。学生通过边境行走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的认知跃迁:在国旗广场的庄严肃穆中获得爱国情感的感性体验,在历史遗址的实地学习中深化了当代青年对国家安全的理性思考,最终转化为扎根边疆的实践行动。近年来有3000 余名毕业生主动投身边境建设,在文化、国防、贸易、乡村振兴等领域贡献力量,正是这种“体验—认同—实践”育人链条的生动体现,有效解决了传统思政课“知行脱节”的难题。
黑河学院的探索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启示。其一,要善于发掘地域特色资源,将本土优势历史积淀、文化交融和国防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优势。其二,要构建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避免碎片化、活动化、形式化倾向,学校形成的主题明确、流程规范、评价科学的教学模式,符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要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边检站、纪念馆等共建教学基地,构建起“校地联动”的育人共同体。
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边境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特殊战略意义。黑河学院通过“行走的思政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戍边意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意识形态安全的思想防线。这种将地缘空间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边境方案,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